延安的寒冬,北风如刀。中央医疗站内气氛凝重,每个人都清楚意识到:日军已经完成了对陕甘宁边区的全面封锁,所有药品和医疗物资的输入渠道都被切断。
“最后一批磺胺药昨天用完了,”顾静昭清点药库后报告,“绷带和纱布也只够维持一周。最麻烦的是酒精和消毒液,已经全面断供。”
林闻溪站在药架前,手指拂过那些空荡荡的抽屉。这些看似普通的医疗物资,在缺医少药的边区就是生命的保障。没有它们,连最简单的手术都无法进行,更别说应对可能爆发的疫情。
“召集所有人开会,”林闻溪的声音异常冷静,“我们要找到突破封锁的方法。”
会议上,各种建议被提出又被否决。强行突破封锁线损失太大;寻求地下渠道运输量太小;向盟国求援远水难救近火...
“也许我们可以自己生产?”年轻的研究员小张突然提议。 “谈何容易,”一位老医生摇头,“制造西药需要设备和原料,我们一样都没有。”
林闻溪却眼睛一亮:“不,我们有的东西可能超乎想象。”他指着窗外延河两岸的群山,“这片土地孕育了无数草药,我们的祖先靠它们治病救人几千年。现在,该是重新发现这些宝藏的时候了。”
于是,一场“自力更生”的医疗物资生产运动开始了。团队分成若干小组,各司其职:
勘探组由老药农带领,深入群山寻找可用药材。他们带回了黄芩、金银花、连翘等常见草药,也发现了一些古籍记载但已罕用的药材。
“看这个,”老药农捧着一株奇特的植物,“古籍称它‘地血’,止血效果神奇,但采摘方法极其讲究。”
提炼组负责将草药加工成可用制剂。没有现代设备,他们就土法上马:用大铁锅熬制汤剂,用陶罐发酵,甚至用石磨研磨药粉。
“温度控制是关键,”林闻溪亲自指导,“火候差一点,药效就差很多。”
最创新的是替代品研发组。他们需要找到消毒剂、绷带、手术器械等的替代品。
“酒精可以用高粱酒蒸馏提纯,”顾静昭提出方案,“虽然纯度不够,但应急消毒应该可以。”
绷带问题更棘手。棉花紧缺,他们就尝试用各种材料替代:荨麻纤维、柳树皮、甚至蛛网...
“蛛网?”小张怀疑地问。 “古籍记载,蜘蛛网有止血生肌之效,”林闻溪解释,“我们可以尝试与其他材料混合纺织。”
经过无数次试验,他们终于开发出一种混合纤维绷带,虽然粗糙,但基本能满足需求。
最大的突破来自消毒液的研发。通过反复试验,他们发现某种松柏类植物的提取液具有强效杀菌作用,配合石灰水使用效果更佳。
“就叫它‘松柏消毒液’吧,”林闻溪命名了这个土法消毒剂,“虽然味道刺鼻,但能救命。”
然而,这些替代品的质量和效果都无法与正规医疗产品相比。一次手术中,土制绷带竟然在伤口内留下纤维,导致感染加重。
“这样不行,”顾静昭忧心忡忡,“我们的土办法可能造成更多问题。”
林闻溪沉思良久,提出一个新思路:“既然质量跟不上,就在方法上创新。比如开发不需要缝合的伤口处理技术,或者用中药防止感染...”
于是,团队开始系统整理中医古籍中的外伤处理方法,结合现代医学知识进行改良。他们发现了许多被遗忘的智慧:如用蜂蜜涂敷预防感染,用特定苔藓吸收渗液,甚至用蚁钳闭合伤口...
“古人智慧无穷,”林闻溪感慨,“只是被我们遗忘太久了。”
最令人惊喜的发现来自一个偶然事件。一次配药时,小张不小心将不同药液混合,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泡沫状物质。
“这有点像肥皂,”顾静昭敏锐地发现,“也许我们可以用它来做清洁消毒?”
经过反复试验,他们终于配制出一种草药皂液,去污消毒效果出乎意料地好。这个偶然发现解决了手术前手部清洁的大问题。
然而,真正的考验很快到来。前线送来一批重伤员,需要立即手术,但麻醉剂早已用尽。
“只能用针刺麻醉了,”林闻溪决定,“虽然效果不如药物,但别无选择。”
手术过程中,林闻溪全神贯注地行针,额角渗出细密汗珠。伤员虽然疼痛难忍,但坚强地配合着手术。最终手术成功,但过程令人揪心。
“必须找到更好的麻醉方法,”当晚林闻溪发誓,“不能让伤员再受这种苦。”
团队开始系统研究古籍中的麻醉方剂。最着名的是华佗的“麻沸散”,但配方早已失传。通过考证各种古籍残卷,他们试图还原这个千古名方。
“乌头、曼陀罗、当归...”林闻溪列出可能药材,“但比例和制法才是关键。”
试验过程充满危险。一次,一位研究员在尝试验证药效时险些中毒身亡。血的教训让团队更加谨慎,但也更加坚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针途》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天悦小说网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天悦小说网!
喜欢针途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针途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