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头,你说啥?咱们的合作社,要进博物馆?”
“嗯!”温如霜用力点头,眼睛亮晶晶的,“省民俗博物馆的人说,要展出咱们的手作,还要把合作社的故事写进展览介绍里。”
消息像长了翅膀,很快传遍了整个柳溪村。合作社的人都聚集到张守义家的院子里,又笑又闹,比过年还热闹。
“咱们的竹编要进博物馆了!”王老实搓着手,激动得来回踱步。
李桂英抱着刚做好的泥塑兔子,眼圈红红的:“我娘要是还在,知道我做的玩意儿能进博物馆,肯定高兴坏了。”
温如霜看着大家兴奋的样子,心里也充满了感慨。这两年的付出,终于有了最好的见证。
接下来的日子,合作社的人开始精心准备参展的作品。张守义选了一个他最得意的竹编提篮,篮身上编着缠枝莲纹样,是他花了半个月才编好的;李桂英做了一套泥塑十二生肖,每个小动物都栩栩如生;王老实编了一个草编孔雀,羽毛层层叠叠,精致得很;还有刘嫂做的布贴画,小栓打磨的木勺,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手艺人的心血。
温如霜还整理了合作社的资料——从最初的红纸名单,到线上店铺的第一笔订单截图,再到游客体验手艺的照片,还有那句“在乡村里学手艺,感觉摸到了最真实的生活”,她把这些都做成了展板,想让更多人知道柳溪村的故事。
参展那天,温如霜带着张守义、李桂英、王老实一起去了省民俗博物馆。当他们的作品被小心翼翼地摆进展柜,当合作社的故事展板被挂在墙上,四个人站在展柜前,久久没有说话。
张守义看着玻璃柜里的竹编提篮,手指轻轻放在玻璃上,仿佛在触摸多年前那个蹲在院门口编竹篮的自己。“没想到啊,咱们庄稼人的手艺,也能进这么气派的地方。”他的声音里带着哽咽。
“这不是结束,是开始。”温如霜轻声说,“以后会有更多人知道柳溪村的手艺,会有更多年轻人愿意来学这些老手艺。”
展览开展后,很多人来看柳溪村的展区。有人对着竹编提篮惊叹,有人拿着手机拍泥塑十二生肖,还有人认真地读着合作社的故事。有个小姑娘拉着妈妈的手说:“妈妈,我也想学编竹篮,我也要做手艺人。”
从博物馆回来的路上,张守义突然问温如霜:“丫头,你说咱们的合作社,能一直办下去不?”
温如霜看着车窗外掠过的田野,笑着点头:“当然能。只要还有人愿意做手艺,还有人喜欢这些带着温度的手作,柳溪村的手艺就不会断。”
车开进柳溪村时,夕阳正缓缓落下。村口的老柳树上,几只麻雀叽叽喳喳地叫着,合作社的院子里,灯光已经亮了起来——刘嫂正在打包订单,小栓在整理原材料,几个新来的年轻人围着李桂英,认真地学着捏泥塑。
温如霜推开车门,走进院子。竹香、麦香、陶土香扑面而来,混合着大家的笑声,温暖而踏实。她知道,柳溪村的手艺故事,还在继续;那些藏在指尖的温度,会像村口的老柳树一样,在时光里慢慢生长,生生不息。
喜欢逸霄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逸霄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