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手艺引游人
入了冬,订单渐渐少了些。温如霜坐在运营室里,看着窗外飘落的雪花,心里盘算着新的主意。合作社刚起步,光靠线上卖货还不够,得找条更长远的路。
这天,她去镇上取快递,遇到了一群背着相机的游客。领头的姑娘说,她们是来鲁南看古村的,可转了几个村子,都觉得少了点特色。
“特色……”温如霜心里一动。柳溪村的手艺不就是最大的特色吗?城里人天天对着电脑手机,要是能让他们亲手做一次手作,体验一下慢生活,说不定是个好路子。
回到村里,她把想法跟张守义说了。张爷爷眼睛一亮:“你是说,让城里人来村里学编竹篮、做泥塑?”
“对!”温如霜点点头,“就叫‘乡村非遗体验游’。游客来了,不仅能学手艺,还能吃村里的农家菜,住民宿,这样既能推广手艺,又能带动村里的收入。”
张守义立刻召集合作社的人商量。王老实有些担心:“咱们哪会教别人啊?万一教不好,游客不满意咋办?”
“不难。”温如霜笑着说,“咱们不用教多复杂的,就教些简单的——编个小竹筐,捏个小兔子,让游客体验过程就行。我来设计体验流程,再做些宣传海报,肯定能吸引游客。”
说干就干。温如霜把村里的闲置农房改造成民宿,墙面刷得雪白,摆上合作社做的竹编台灯和草编坐垫;又在张守义家的院子里搭了个棚子,作为体验区,摆上竹篾、麦秸、陶土这些原材料。
她还特意拍了一组照片:李桂英手把手教游客捏泥塑,王老实帮着游客整理麦秸,张守义拿着竹篾刀,耐心地给游客示范编法。照片配上文字:“来柳溪村,做一天手艺人。”发布在旅游平台上。
第一个周末,就有五个游客循着消息来了。领头的是个叫林晓的姑娘,戴着眼镜,背着画板,说是在网上看到宣传,特意来体验的。
“欢迎欢迎!”张守义早早地在村口等着,手里拿着刚编好的小竹篮,送给每个游客当礼物。
体验从上午九点开始。张守义教大家编竹篮,他先把竹篾分成经纬,然后手把手地教游客穿插:“左手按住经篾,右手拿纬篾,从下往上挑一压一……”林晓学得很认真,手指被竹篾划了道小口子,也不在意,继续跟着编。
中午,游客们在村里吃农家菜。刚蒸好的玉米面馒头,炖得软烂的土鸡,还有地里摘的青菜,简单的饭菜,却让游客们吃得津津有味。
下午是泥塑体验。李桂英把陶土分成小块,教大家揉泥、塑形。林晓捏了个小柳树,树干歪歪扭扭的,叶子却捏得细致,她说:“这是村口的老柳树,我要把它带回家。”
夕阳西下时,游客们拿着自己做的手作,依依不舍地准备离开。林晓看着手里的小竹篮和泥塑柳树,突然说了一句:“在乡村里学手艺,感觉摸到了最真实的生活。”
温如霜心里一暖,赶紧把这句话记了下来。她知道,这句话,就是对柳溪村手艺最好的肯定。
从那以后,来柳溪村体验的游客越来越多。周末的时候,体验区里坐满了人,竹篾声、笑声混在一起,热闹得像过年。游客们不仅学手艺,还会买些合作社的手作当纪念品,村里的民宿和农家菜也火了起来。
有个上海来的游客,连续三个月每个周末都来,跟着张守义学编竹篮,最后自己也能编出像样的竹筐了。他说:“在城里天天忙得脚不沾地,来这里编编竹篮,心里特别踏实。”
李桂英的泥塑也有了新花样。她根据游客的需求,做了很多小巧的挂件,有十二生肖,有卡通人物,深受年轻人喜欢。王老实的草编也出了名,有游客专门来学编草编小动物,说是要教给自己的孩子。
柳溪村不再是那个沉寂的小山村。村口的老柳树下,常常停着外地牌照的车;村里的小路上,总能看到背着相机的游客;合作社的院子里,手艺人的笑声和游客的惊叹声,交织成最动听的旋律。
第五章 匠心入馆来
春去秋来,柳溪村手艺合作社已经成立两年了。村里的手艺人从最初的七八个,变成了三十多个;线上店铺的粉丝突破了十万,订单从全国各地飞来;“乡村非遗体验游”也成了鲁南乡村旅游的名片,每年来体验的游客超过了一万人。
这天,温如霜正在运营室里整理订单,突然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是省民俗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说听说了柳溪村合作社的故事,想邀请他们参加“乡村手艺传承”展览。
“展览?”温如霜有些不敢相信,“我们的东西,能进博物馆?”
“当然。”对方笑着说,“你们的合作社,不仅传承了传统手艺,还探索出了乡村手艺复兴的新路,这正是我们想展示给大家的。”
挂了电话,温如霜拿着手机,冲进张守义家的院子。当时张爷爷正在编一个大竹篮,听到消息,手里的竹篾刀“啪”地掉在地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逸霄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逸霄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