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霓虹初上,将林晓雅的脸庞映照在电脑屏幕幽蓝的光线下。指尖在键盘上轻盈跳跃,一行行代码如涓涓细流,汇入名为“虚拟世界”的浩瀚江海。她是这座钢铁森林里万千程序员中的一员,习惯了0与1构筑的逻辑迷宫,习惯了屏幕上冰冷的光标和精准的报错提示。然而,一场意外的相遇,却让她的代码开始与泥土的芬芳、锅碗瓢盆的交响产生了奇妙的共振。这共振的源头,是城郊那所不起眼的“幸福里”社区,和社区里那位执着的张老师,以及他们共同的“数字食堂”之梦。
一:不期而遇的“技术顾问”
林晓雅第一次见到张老师,是在一个闷热的周六下午。她刚结束一个紧急的线上会议,正打算瘫倒在沙发上享受片刻的宁静,母亲的电话却打了进来,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热情:“晓雅啊,快,来社区活动中心一趟!张老师这儿有个大项目,非说你这个‘大专家’能帮上忙!”
“妈,我哪是什么大专家,就是个写代码的。”林晓雅无奈地苦笑,但拗不过母亲,只好换上便装,趿拉着拖鞋,不情不愿地往社区活动中心走去。
“幸福里”社区是个典型的老旧小区,红砖楼房排列整齐,墙面上爬满了爬山虎,空气中弥漫着饭菜香和老人们闲聊的家常。活动中心里人声鼎沸,几位阿姨正围着一位头发花白、精神矍铄的老者热烈讨论着什么。那老者就是张老师,退休前是附近中学的数学老师,如今是社区的“大忙人”。
“晓雅来了!快,张老师正等你呢!”母亲一把将林晓雅拉到张老师面前。
张老师戴着一副老花镜,手里拿着一个厚厚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字和数字。他抬起头,眼神里闪烁着热切的光芒:“哎呀,晓雅同学,可把你盼来了!我听说你是搞计算机的,懂那个什么……大数据?”
林晓雅有些不好意思:“张老师,我就是普通程序员,大数据谈不上,写点程序还行。”
“那就好!那就好!”张老师激动地拍了下手,将笔记本推到林晓雅面前,“你看,这是我们社区食堂的一些数据。我想着,能不能用你说的那个‘程序’,把这些数据好好管管,让食堂运营得更有效率,让大家伙儿吃得更舒心、更省钱?”
林晓雅低头看向笔记本。上面记录着每日的菜谱、采购的食材种类和数量、花费金额、用餐人数,甚至还有一些居民对菜品的反馈。字迹娟秀工整,但数据的记录方式却十分原始,大多是表格和零散的批注。显然,张老师和社区的志愿者们为此花费了大量的心血,但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这样的管理方式效率太低,也难以进行有效的分析和优化。
“张老师,您的意思是,想做一个……社区食堂的管理系统?”林晓雅问道。
“对对对!管理系统!”张老师像是找到了知音,“我管它叫‘数字食堂’计划!你看啊,现在食堂买菜,有时候凭经验,买多了怕浪费,买少了又不够吃。菜谱呢,翻来覆去就那几样,大家也吃腻了。还有账目,手工记,时间长了就容易乱。我想,如果能用电脑把这些都管起来,买菜能精准点,菜谱能丰富点,账目能透明点,那该多好!”
看着张老师眼中的期盼,听着他朴实而真挚的想法,林晓雅的心弦被轻轻拨动了一下。她每天编写的代码,大多服务于冰冷的商业逻辑,或是构建着遥不可及的虚拟场景。而眼前这个“数字食堂”,却如此贴近生活,关乎着每一位社区居民的一日三餐,关乎着他们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这个想法……挺好的。”林晓雅沉吟道,“确实,用信息化的手段来管理,可以提高效率,减少浪费。”
“是吧!我就说可行!”张老师乐得合不拢嘴,“晓雅同学,这个‘数字食堂’系统,就拜托你了!你放心,社区会全力支持你!需要什么资料,需要找谁了解情况,尽管开口!”
母亲在一旁也帮腔:“晓雅,这可是为社区办好事,你可得帮忙!”
林晓雅看着张老师充满信任的目光,又看了看周围几位阿姨期待的眼神,点了点头:“张老师,我试试吧。不过我平时工作也挺忙,可能进度会慢一点。”
“不急不急!你能帮忙就太好了!”张老师如释重负,“从今天起,你就是我们‘数字食堂’项目的技术顾问了!”
就这样,林晓雅,一个习惯了与代码和算法打交道的都市白领,在那个周末的下午,意外地多了一个接地气的身份。她的生活,也即将在代码的逻辑严谨与泥土的质朴厚重之间,展开一场奇妙的交响。
二:代码构筑的“菜市场”
接下来的日子,林晓雅的生活节奏骤然加快。白天,她依旧是那个干练的程序员林晓雅,在公司里面对着复杂的业务需求,调试着晦涩的代码,为了赶项目进度而加班加点。键盘敲击声、同事间的讨论声、咖啡机运作的嗡嗡声,构成了她熟悉的“办公室交响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精英养成记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精英养成记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