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向氏是位美眉可能有些牵强,因为在为赵顼选夫人的时候,赵顼王府里的计室、同时也是赵顼老师的韩维就曾对赵曙有言在先:“宜选勋望之家,精拣淑媛,考古纳采、问名之义,以礼成之,不宜苟取华色而已。”
这意思就是说,赵顼的老婆长得美与丑并不重要,首先她得是大臣勋贵家的良家子,其次得才德兼备,最后才是颜值。这其实也无可厚非,毕竟这将是未来要母仪天下的人,况且如果赵顼真的喜欢美女,等他当了皇帝之后他爱怎么选全由他做主。
对于老爹和大臣们为自己选的这个正室,赵顼无论中意与否都是没得选。这年三月,他正式迎娶向氏过门成为他的王妃。多说一句,向氏比赵顼年长两岁,这一年她已经二十岁了,所以我们前面说她是个“青涩少女”多少显得有些看低了她。在古代这个年纪还没嫁人可以说是非常罕见,而且人家可是勋贵之家的女子,想攀她家这门亲事的人可谓是大有人在,但人家这些年就是没嫁,似乎就是在等着赵顼来提亲。
按说这儿子大婚自然是喜事一桩,可没等赵曙高兴几天他就陷入了深度的忧虑乃至是恐惧之中,这里面的原因如今说来实属常见,但在当时这却被公认为是大凶之兆——彗星出没!
本就生性多疑的赵曙在接到司天监的奏报后不但搬出了日常起居和工作的正殿,而且还下令削减自己每日的膳食,虽说不是顿顿吃素,但这大鱼大肉却是能少则少。这时候不止是赵曙,两府的大臣们也觉得彗星的出现很有可能意味着宋朝将会遭遇什么不好的祸事。枢密副使胡宿认为这是兵祸的预兆,他恳请赵曙下令河北、山西和陕西等边境地区加强防备以防西夏或辽国突然犯边。另一位枢密副使吕公弼也认为彗星的出现必须引起重视和警觉,但他认为隐患不在边事上,而是认为身为皇帝的赵曙应该“侧身修德以只天戒”。
修德?难道我又干了什么缺德的事了?赵曙仔细思量发觉自己最近好像也没干什么天怒人怨的事,想来想去他觉得可能是自己自登基以来还没有对广大的人民群众有过什么善政,成天尽想着忙乎眼皮子底下这堆糟心之事。为此赵曙下诏各地官员为民排忧纾困:永惟四海之内,狱讼烦冤,调役频冗,与鳏寡孤独死亡贫苦,甚可伤也。转运使、提点刑狱,分行省察而矜恤之,利病大者悉以闻,庶仁恩家至,副朕寅畏之心焉。
说实话,在封建社会时期一个人做皇帝能够做到这个份上也真的谈得上是爱民如子,可赵曙还是没有找到或发现真正的隐忧在哪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彗星的出现果真预示着灾祸的即将发生,那么赵曙和他的大臣们这回可就集体当了一回近视眼。不久之后的事实会证明宋朝此时确实有巨大的隐患已然生成,而那种能量所带来的改变和震撼将是地震级别的翻天覆地之变且就在他们的身边,但此时他们不但对此一无所知也毫无察觉,他们有的只是满脑子的担忧和疑惧。
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忧惧之下,本就喜欢看书甚至有些嗜书如命的赵曙忽然收到了司马光呈送上来的一份史料,这份史料是司马光自己闲暇时间编纂的一份上起战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秦末这一时期的编年体史料,赵曙看完不禁有些意犹未尽,毕竟往后的这千余年时间的故事还是一片空白,于是赵曙产生了要让司马光继续编纂下去的念头。
乱世治国平天下,盛世当修书以名垂千秋万代,在赵曙眼里此时当然是盛世,如果在他统治时期能够将之前千余年的历史汇总成书,那么这无疑将是他留下的一份彪炳千古的功绩,更是可以秒杀他祖宗赵光义在位期间所下令编纂的那四部大型类书。赵曙越想越兴奋,而当他将这个想法告知于司马光后,司马光也是激动得不行。但是,如果要让司马光独自完成这部超级史书的编纂显然有些不现实,他至死也未必能够完成,为此司马光奏请由时任广南西路经略安抚司句当公事刘恕、将作监主簿赵君锡这两位精通历代史料的官员与他一道编纂此书。再后来,刘攽(主编汉史)与范祖禹(主编唐史)也先后参与到此书的编纂工作中。
在司马光的建议下,此书最初的名字是《通志》,赵曙对此没意见,他表示等到正式书成之后他将为此书亲赐最终的书名。说到这儿,想必很多人都知道这本书的大名了,没错,这正是《资治通鉴》的由来。不过,遗憾的是,当这本书编纂完成的时候赵曙早已过世,这本书的书名最后是由宋神宗赵顼亲赐的。
需要提到的是,就在这之前,司马光正在闹情绪,原因就是赵曙将吕诲、范纯仁、吕大防等言官给外贬出京后又将几名参与了“濮议事件”的言官给贬出了京城。这几名言官在出使辽国归来后发现赵曙贬黜了吕诲等人,而他们作为吕诲的“同伙”对此自然是大为不满,既然皇帝陛下惩治了他们的领袖,那么他们也申请一同领罪且态度极为坚决。赵曙觉得自己身为皇帝岂能被人如此要挟,加上以韩琦为首的宰相集团也觉得此举是在公然向他们发起挑战,于是这些人最后也求仁得仁被外贬出京。
司马光这一下也来气了:“我是当初反对尊奉濮王的领头者,而且那份群臣公议的奏疏也是我打的底稿,既然要秋后算账,那我怎么能够独善其身?所以陛下你把我也贬了吧!”
话虽如此,但赵曙一直都对司马光怀有很深的感恩之心,他很清楚自己之所以能成为皇帝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司马光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所以,无论怎样赵曙就是不同意司马光的请求。
如此一来,很会做人的司马光也就把自己给洗得干干净净。他既是忠臣也是直臣,而且还不失士大夫的气节,到头来无论是赵曙还是言官都找不出他的半点毛病,他看似站在言官这边与赵曙和宰相集团作对,但最后却是毫发无损。一路冲浪过来,但司马光最后浑身一点水没沾,反而被两边的人都集体称颂,这种政治智慧和能力绝非常人所能及。
“你们看,我也想跟你们一样不和那些人同流合污,可是皇帝陛下不允许我辞官,更不将我外放出京。身为臣子,我总不能在君父面前抗旨不尊吧?哎,我真的好难啊!”
于是乎,转眼间司马光就把这些事抛诸脑后,然后便对赵曙投其所好去编修他的那部史学巨着。
断舍离做到这个境界,高人也!
喜欢北宋帝国兴亡史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北宋帝国兴亡史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