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机处的烛火已燃至夜半,张尧佐将李星群的奏折推至案中,指尖在 “请增北境防务” 几字上反复摩挲,语气里满是不耐:“还在提北境?江南刚平,他倒先替北边操心了 —— 眼下最该操心的,是他手里那几万百战之兵。”
晏元献端着茶盏,雾气模糊了他的眉眼:“话虽如此,可四川刚传来急报,正道盟的人已入川了,据说…… 是赵武带着人去的。”
这话让帐内瞬间静了几分。提及正道盟,众人都绕不开半年前的旧事 —— 当初正道盟初立,盟主王楚兴单枪匹马入汴京,与庆历帝谈下条件:正道助朝廷对付方腊,帝封其为 “镇南王”,赐食邑三县。可这封赏只落王楚兴一人头上,正道盟内各宗门、各堂口的首领们连半分好处都没沾着,不满的声浪从那时起就没断过。
赵武便是借着这股不满冒头的。他本是正道盟里不起眼的 “青龙门” 副门主,却最会挑唆人心 —— 白日里在各首领面前叹 “王盟主独吞恩宠,寒了弟兄们的心”,夜里又暗地串联,说 “凭咱们近十万弟兄的力气,何苦屈居人下”。没出三个月,正道盟内半数人都站到了他这边,王楚兴被逼得交出盟主印信,赵武便以 “临时盟主” 的名头掌了权。
真正让朝廷对他刮目相看的,是徐州会战那桩事。彼时方腊的人马围徐州城,守军苦撑半月,正盼着正道盟来援,赵武却带着人绕到城西,悄悄拔了守城的鹿角,开了城门 —— 方腊的人马如潮水般涌入,徐州守军瞬间溃败,城内粮草军械尽落敌手。事后赵武却递奏折给朝廷,说 “徐州城破非战之罪,实因守军懈怠”,还借着正道盟手握近十万兵马的底气,跟朝廷谈条件:要朝廷赐四川为 “正道辖地”,封他为 “川陕宣抚使”,否则便 “按兵不动,任方腊北进”。
庆历帝那时正被方腊逼得焦头烂额,只能捏着鼻子应了。可谁都知道,赵武要的从来不是一个宣抚使的头衔 —— 四川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又有天府之国的粮饷支撑,他这是要借着正道盟的力气,在四川扎下根来,等着日后争霸天下。
“他倒动作快。” 富郑公捻着胡须,语气凝重,“据四川传来的消息,赵武带着近十万正道兵马来的,入城那日,城门口挂着的是先帝当年给正道盟的‘讨贼勤王’圣旨 —— 他说这是奉旨接管四川防务,当地的驻军指挥使刚想拦,就被他手下的人按在了校场上,当着全军的面卸了兵权。”
司马君实猛地放下茶盏:“他敢擅动地方驻军?这是要反?”
“反倒不至于,至少现在不敢。” 晏元献摇头,从袖中抽出一封密报,“他入川后做的头一件事,就是召集正道盟里二十多个首领议事,说‘王盟主当年独吞恩宠,是因盟中无规矩’,如今定下新约:正道盟盟主之位,十年一选,谁当选,谁便掌四川的军政大权 —— 这话听着公允,实则是稳住人心。”
众人都明白这话里的门道。赵武眼下刚掌盟权,正道内部还有人不服,这 “十年一选” 不过是缓兵之计 —— 等他在四川站稳脚跟,掌控了粮饷、军械,日后谁还能从他手里抢过盟主之位?
“这么说,四川算是被他攥在手里了?” 张尧佐皱眉,指尖敲击着案面,“北边有大清虎视,东边刚平了方腊余孽,现在四川又冒出个赵武,手里还握着近十万兵…… 这李星群倒好,还在奏折里说‘强敌环伺’,他倒没说错,只是这‘强敌’,一半是外患,一半是内忧。”
庆历帝坐在龙椅上,一直没说话,此刻终于开口,声音里带着疲惫:“四川的事…… 先看着吧。赵武要的是名正言顺,只要他暂时不反,朝廷便腾不出手来管 —— 眼下最要紧的,还是李星群。”
他看向张尧佐:“之前议的那些罪名,都写进圣旨里 —— 纵兵抢掠、不禀枢密院擅定作战计划,让杨延昭即刻将他押解进京。他手里的兵,让慕容彦达去接手,慕容是禁军出身,总比外人可靠。”
张尧佐躬身应下:“臣这就去拟旨,明日一早便快马送往江南。”
烛火摇曳,将众人的影子投在帐壁上,忽明忽暗。没人再提北境的大清,也没人再提四川的赵武 —— 在他们眼里,手握重兵的李星群,比那些远在边境、尚未兵临城下的 “外敌”,更像一颗定时炸弹。
可他们没注意到,晏元献捏着茶盏的手指早已泛白 —— 他想起四川密报里最后一句话:赵武已开始在剑门关增兵,还派人去联络西南的土司,似在布防;而北方传来的消息,大清的铁骑已越过齐境,离幽州不过百里。
大启的夜,从来没这么静过,静得能听见四面八方传来的、无声的兵戈之声。李星群在江南的奏折还压在案上,四川的赵武已在剑门关竖起了大旗,北方的大清铁骑正踏过雪地 —— 这盘棋,早已不是 “削夺兵权” 就能下赢的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很平凡的一生吧?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很平凡的一生吧?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